Skip to content

最近有段时间没更新文章了,一方面疫情不容乐观,前段时间居家办公了,咦?居家办公不是时间上更自由了么?有过居家办公的程序员都知道,居家办公的你只会更累,时间更不可控,工作上的事会在一天的任何时间都有可能来找你,还有家务,做饭,洗衣,还有“神兽”的话就更刺激了。

另一方面呢,最近也在思考从业这么多年的一些事情。技术团队如何管理,规范、制度、最佳实践、技术基础设施哪些要补全,哪些要完善、人员如何去激励如何去考核等等

笔者这里还是要强调下,标题有个程度副词“更”,比不是表达非科班出身的一定不行,相反笔者也遇到一些技术大佬的的确确做的更好,当然你肯定也不知道人家在背后做了多少努力。

比你厉害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

img

最早看到的是另外一张图,也是阿里双 11 加班的照片,当然是双 11 作战室外的。其实我一直在想比你,比我“厉害”的人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

无非几个答案,薪资更高,收入更高,职位更高,颜值也更高?开个玩笑,一般庸俗点的评价,我们会比较关注这几个点,收入跟薪资也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收入的范围更广一些。笔者身边就有几个,摄影收入比上班写代码收入更高的,他们通过自己的业余爱好拓展了自己的收入。

广义上的能力其实包含了很多,交流能力、领导力、心态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等。

笔者的同事、领导、老板个顶个的“卷”,都比我更努力。

今天我们仅就聊聊“科班出身”对大部分程序员来说为什么更加重要。

程序员的科班专业有很多,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嵌入式……当然最近几年还有很多细分的专业。

211 本科以上的学校,我查了下,相关专业有几门课程几乎都有: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基本原理、操作系统,数学相关有: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当然还有跟物理电路相关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等,或者细分的编程语言、前沿的选修课。

img

其实去问下大学专业课学的好与不好的程序员,在毕业之初基本都会说,这些课程所讲述的东西,知识体系成书的年代都很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 50-60 年代,再当下好像作用不大。可是再当他在这个行业深耕多年,不论还在不在一线写代码,或者从事了这个行业的其他岗位,他大概率会觉得大学当年学习的课程非常受用。

想想为什么呢?

教学本身需要高度抽象,追溯本质,因此当年的设计相对精简,适合用来教学。老旧的体系,不代表是过时的,就像电子计算机的冯诺依曼系统提出这么多年,现在 Apple 几万的 Macbook,号称选配完够辆宝马的 Mac Studio,吊打因特尔的 M1 XXX 无一例外都还在这个体系里面。

不是还有量子计算机么?抱歉,别杠

数据库产品,操作系统产品更新迭代这么多年,不管是关系型数据库几霸,还是文档型数据库,图数据库顶多是在原有理论上的扩充,我们在 2022 年的时候讲关系型数据库设计的时候仍然会提到标准范式的设计,只是不再刻板地去一味追求更高的范式设计,会根据业务场景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

操作系统现在强调的微内核,不管是鸿蒙还是 Windows,iOS,都逃不出这些。当然技术本身一定是不停迭代的,技术创新也会慢慢沉淀为知识。

科班出身最重要的点在于--大概率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扎实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的计算机基础实战经验。科合格的科班程序员,不会扯不清楚什么是前端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后端解决的问题,什么是网络和数据库层面问题等等。

为什么说是大概率呢?废话,科班里面摸鱼的也一大堆,就像笔者当年一样。

培训班,临时抱佛脚可以吗?

先说结论,当然可以!!!

现在在线学习平台很多,质量也不错,笔者也会经常看看 blog,技术视频,或者直播,免费的、付费的都有尝试过的。我对学习是非常赞成和支持的态度,哪怕可能因为甄别问题,看了些不有干货的东西,浪费了点时间,也不完全是坏事。

在线的学习平台对于软件开发而言,一般分为免费课程、专题课程、实战课程,还有所谓的毕业班课程,当然线下的也有。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学习平台应该当作自己提升和进阶的工具,不应当做“救命稻草”。身边也有不少不佳例子的,在毕业后可能看中软件开发或者互联网这个行业,或者受身边某些人影响,然后线上线下开学恶补,如果很幸运也很努力,找到了工作和机会,希望这样的程序员更加应该找时间去补一补更加基础和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如果仅仅是停留在你学的 web 前端毕业班,那可能你的道路不会走的很深很远。

科班出身的程序员们,也应该多去学习,可以是视频,技术文档,交流会等其他可以学习的资源,也不要夜郎自大,努力学习的“白板”不会比你专业的差。这个有很多例子,不管是笔者身边,还是业界,相信大家都知道,笔者身边的同事,笔者崇拜的大拿里面就有相当多不是科班出身的。

为什么说“更”?

因为凡事无绝对。就像张雪峰在节目里“怼”马丁的那个桥段一样,不管是不是剧本,都体现了一些社会的现实点。企业,领导,在选择人员的时候,在一定成本范围内,天然会选择学历更高,专业更对口的应聘者,因为这样风险更低。即使专业不对口的,也有不少大神出没,但是相对于“非科班”这个大群体来说,毕竟是个小概率事件,而且这些“幸存者”成为跨专业的佼佼者,就必须付出比“科班”的人更多的成本和努力,对不对?

然后也一定存在一些当初专业选的不合适的情况,选了之后发现并不合适自己,大学转专业的机会有,也名额优先,所以可以在毕业前多花的时间,去追寻自己更喜欢的行业和领域,但还是那句话,你会很辛苦。

互联网行业虽然不能完全说风光不在了,但是随着监管的深入,行业规范化,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个行业背后的一些猫腻,也看到了从业者的辛酸苦楚,没有某个行业永远都处在风口上,潮水退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